Let's Step Inside! 繼續學習如何運用Thinking Routines來討論!

繼上一回運用See-Think-Wonder來討論陳澄波先生的畫作後(前文見此),這回想來換個thinking routine讓學生試試!畢竟難得有高三下學期這樣的時間可以比較完整的來做討論,而藝術作品本來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觀看,思考,是非常的素材!

再加上之前使用thinking routines常常囿於時間而只有使用Think-Pair-Share,或是See-Think-Wonder,就沒有再進一步去試別的,覺得很可惜,所以這一回無論如何一定要再多玩一下,活化一下我們師生的大腦的!

Step Inside the Characters! (一個是公園裡的鶴,一個是天鵝!)


研究了一下Project Zero Thinking Routines Toolbox裡的眾多thinking routines之後,選定了Step Inside,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換位思考,感受一下,一方面之前在上一些比有故事性的課文,也有讓學生做角色扮演的思考,所以應該不陌生的。

所謂的Step Inside,就是要討論者選定作品或事件(不管是文字,還是圖像)中的一個角色或事物,把自己放到那個角色或事物的位置及視角,然後運用想像力去思考或感受,而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What can the person or thing perceive?

2. What might the person or thing know about or believe?

3. What might the person or thing care about?

因此我也是跟AI討論,請AI提供我回答這三個問題的一些好用Sentence starters,放在Google文件裡,讓學生兩人一組做討論。

基本上她們會先把個別的想法寫下來 ,接著再使用Google文件的註解功能給對方回饋。

在過程中老師我最重要的工作還是鼓勵她們盡量的發表自己的看法,運用想像力!畢竟要面對藝術來發言,並且還要讓想像沒有邊界的去飛,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只能靠多鼓勵和讚美了!

孩子們討論的成果都還挺有趣的,很多想像力都非常隨性,但因為有我提供的Sentence starters,所以還不至於只有幾個字就沒了,反而是常常讓我很驚訝於她們的觀察力呢!


附上討論用的學習單模板於此(模板連結),是說要不是有高三下學期這短短的十一週左右的時間,課堂上還真的很難有時間,慢慢磨,慢慢等呢!

但如果能讓學生學會一些討論的方法,思考的視角,進一步知道學習是有很多可能,品味是可以提昇的,那就很值得了!

Comments